“皮下之魂” - 沈绍麒个人专访
访谈
沈绍麒初试啼声之作《二人》深获好评,除了入围台北电影节最佳剧情片竞赛单元,也荣获京都国际学生电影奖的评审团大奖,更被台湾教育部选为优秀影片。
“我是一个比较慢开窍的人,必须累计很多的能量后才能把自己的创作发挥出来。2005年那年开始觉得自己可以开始拍一部短片了,所以就有了这部《二人》。”他表示这部作品本来是课业一部分,但是却得不到其他同学的认同,所以将这个作品搁置了。他只好与另一位合得来的同班同学合作,两人拿了一台简单的DV就把这部《二人》完成,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。
“那个时候我都抱着怀疑的态度去拍这部片,就算问了许多人的意见,也不见得有答案。往往只能靠自己的直觉,但这些经验对我来说非常重要,因为有了这部作品,才能推动我制作接下来的第二、三部作品。《二人》让我建立了信心,更明白如何通过镜头来看世界,也更有把握往电影这条路走下去。”
和我们一般看的电影或短片不一样, 沈绍麒的作品对一般观众来说,总是少了些什么。少量的对白,没有配乐。安静、孤寂、缓慢甚至黑暗,或许都适合形容他的作品。
“我喜欢极简的电影风格。为什么电影就必需充满各种丰富的元素,而且要有很多对白和配乐?我觉得其实可以把这些都抽掉,剩下的就是属于电影中最纯净的精华。”
他继续解释,“电影不只是只有一种表达方式。一些我特别喜欢的电影导演都不会自设规范,而且致力于将电影叙述方式推向一个又一个极限。无论是泰国导演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(阿彼察邦·韦拉斯哈古)或希腊导演Theo Angelopoulos(西奥·安哲罗普洛斯),他们的作品不约而同拥有一股缓慢的张力。那种节奏缓慢的镜头,非常迷人好看,观众可以跟着导演的镜头渐渐地投入电影世界里,我相当享受这种速度。”
在台湾留学期间, 沈绍麒所看的电影更多更广泛,也带来了更多电影观念上的启发。
“像美国导演David Lynch(大卫·林奇),他的作品完全打破了电影常规,跳出了一般电影的框架,创作意念自由。我们这些念电影系的学生,总会被一些电影的理论和基础困扰着,镜头要怎样、摄影要怎样,死守书本上条规与原则。但,看过这些导演的作品后,Why not? 只要我的作品够好,为什么不能打破规则呢?”
1 Comment